民间传说中的五大仙家是哪几位?
1.民间传说五大仙家
狐仙(狐狸)、黄仙(黄鼠狼)、白仙(刺猬)、柳仙(蛇)、灰仙(老鼠),民间俗称「狐黄白柳灰」
(或称「灰黄狐白柳」)为五大仙。
供奉的方法有两种:一种是在家中的佛堂、祖先堂旁边供奉;另一种供奉方法是在院中角落盖「仙家楼」,供奉五大仙牌位。
出自:《太平广记》
2.民间传说五大仙家
狐仙(狐狸)、黄仙(黄鼠狼)、白仙(刺猬)、柳仙(蛇)、灰仙(老鼠),民间俗称「狐黄白柳灰」(或称「灰黄狐白柳」)为五大仙。
常说的东北“五仙”都是指什么?为什么它们可以被称之为“仙家”?
这五种动物:不只是在东北有:在华北各地都有:也就是说见到最好别动它:让它自己走:夜道解手先咳一声最好o
常说的东北“五仙”狐、黄、白、柳、灰分别是狐狸、黄鼬、刺猬、蛇、老鼠。这“五仙”源于满族的萨满教 ,后与道教相融,故此被称呼为“仙家”。“五仙”在东北地区流传甚广。
常说的五仙是“狐黄白柳灰”,胡是狐狸、黄是黄鼠狼、白是刺猬、柳是蛇蟒、灰是刺猬。
这五类是山野最常见的野生动物,属于亦妖亦仙的灵异。如果侵犯它们,它们就会报复你;倘若敬奉它们,则会得到福佑。
在东北出马仙堂信仰中,它们被认为是最容易修炼成精,也最常与人打交道的生物,所以将这些灵异尊之为“仙家”
“狐黄白柳灰”被称为内五行的仙家,另外还有外五行的仙家,即狼、虎、熊、鹿、豹,这些动物比较稀有,一直远离人类生存,而真正修炼成精的更是少之又少,所以并不为主流。
东北五仙,又叫保家仙
保家仙的意思,顾名思义就是保佑家中事事如意的神仙。
只不过,这五位“神仙”可不是修行得道的高人。而是五种亦妖亦仙的动物,俗称“胡黄白常灰”!
光听俗称,可能很多人还是不知道它们是哪五种动物。那我们分别来介绍一下。
胡呢,就是指的狐狸,尊称狐仙。
黄,就是黄鼬,也就是我们俗称的黄鼠狼,尊称黄大仙。
白,尊称白仙,本体呢就是刺猬。
常呢,说的就是蛇,以前北方叫蛇,又叫长虫,而这个长通假常,所以尊称常仙。南方有些地方,也称为柳仙。所以五仙也叫“胡黄白柳灰”
灰,则是最为常见的老鼠了,尊称灰仙。
关于这五位大仙的故事,相信朋友们听的不比老鬼少。尤其是狐狸精,黄大仙的故事,几乎是个鬼怪文学作品都会涉及。
不过呢,咱们今天说的这五位保家仙,可与那些故事有些不同。
以前的东北,因为到处都是山林。这五种动物,可谓是家中的常客。再加上东北萨满教的一些传承,才慢慢形成了拜五仙的传统。
直到现在,这种文化依然在全国各地,都有踪迹。而东北甚至有这五位保家仙的堂口。
而人们之所以会如此信奉这五仙,还是跟这五仙的能力有关。
首先,狐仙一族,自古便有美丽的传说故事,狐族天生拥有修仙的资质。可谓是五仙中能力最为强大的一支。统领整个东北保家仙。
这里的狐仙形象,可不是咱们经常说的狐狸精的美女样貌。而是男性的老者。
胡家,以胡三太爷为长老。能力非凡,能避灾祸,降福瑞,很受堂口尊崇。
黄鼠狼一族呢,则是以黄二太爷,黄二太奶为尊。
传言黄大仙一族,最善精神控制类的术法,能学人走路,还能学人说话。
且性格爱记仇,睚眦必报。
小时候经常听大人说,谁家把黄鼠狼打了,结果家里人就被黄大仙附体。变得神神叨叨,跟犯了神经病一般。
甚至有人打死了黄鼠狼,黄鼠狼还会用上吊的方式,控制那人上吊。实在是恐怖的很。
也正是因为如此,黄大仙一族,在五仙中的地位,也十分特殊,让人又敬又怕。
而最为奇特的一种传说,据说当黄大仙修行到一定阶段时,需要找人“讨封”,才能真正的得道成仙。
如果你在路上,看到一只黄鼠狼突然开口问你。
“你看我像人,还是像神”时,千万不要惊慌。但也千万不要傻呵呵的说人家,就像黄鼠狼。
因为当你如此回答后,它就无法得道。事后自然也不会放过你。
而如果你说他像人,它的一身道行也就毁了。以其睚眦必报的性格,恐怕麻烦也少不了。
但如果你说它像神,它则可以突破修行桎梏,从而真正的得道成仙。
当然了,这毕竟是民间传说。现在的黄鼠狼又少的可怜,想要遇到个有道行拦路讨封的,估计是不可能了。
再说咱们的刺猬大仙,白仙。
白仙,是五保家仙中唯一的女性。一般化身都是慈眉善目,和蔼可亲的白衣老太太。
据传说,其精通医术,会巫术。有进财,防病的护佑之力。
经常出现在村落之中,教育顽劣之徒,惩罚恶人,也会救苦救难,医治疾病。
以前听过一个关于白仙的故事,说一个叫李二的人,家中清贫,但却心地善良。
有天集市上,李二看到有人在卖刺猬。心中不忍,便花钱买下了刺猬。并将其放生。
过来几天,李二不知何故得了怪病,又没钱医治,只能在家中休息。谁知家门口突然来了个白衣老太太,前来讨水喝。
善良的李二自然是拖着生病的身体,为老太太端茶倒水。
而白衣老太太喝完水,在交给了李二一套生财之道后,突然消失了。
看着面前突然消失的白衣老太太,李二这才意识到,自己是遇到了传说中的白仙。
因为,当老太太消失的时候,李二身上的病也突然好了。事后李二用白仙所传生财之道,很快成了附近有名的富裕大户。
当然,李二也从此将白仙仙位,供奉家中。并告诫子女要多行善事。
而至于常(长)仙的故事,想必大家就更为熟悉了。
蛇自古就与神秘挂钩,极具灵性。传说活了有些年头的蛇,可入江为蛟下海成龙,而东北常仙修的,则是人身。尊称“常(柳)太爷”
常仙基本上没有坏的名声,也很少出现,一般都是躲在大山之中修行,希望早证果道。
后世很多文学作品中,都将白仙描绘成了爱情故事中的主角,而且一般都是女性。
其中最为出名的自然就是《白蛇传》中的白娘子了。
再说灰仙
可能很多人好奇,为什么人们会拜老鼠为仙!
灰仙之所以神通广大,比起前面四仙,他的能力主要体现在了种族上。
灰仙的繁殖能力极强,遍布天下,天下的老鼠都是他的眼线,所以,任何风吹草动,他都了如指掌!
所以当走穴寻人时,一般都会请出灰仙帮忙。
再加上老鼠的习性,善于收藏粮食。有的地方,又将灰仙尊为“仓神”,有求财、求富贵之意。
怎么样,听完灰仙的能力,是不是也想对着老鼠拜一下了。
总的来说,东北五仙,既不是单一的佛教信仰,也不是单一的道家信仰。而是一种佛道交合后的民间产物。
人们信奉五仙,无非就是希望家中事事如意,驱灾避祸罢了。
不过呢,万变不离其宗,道之一字,乃是各种神话传说的本源。东北五仙,虽亦妖亦仙,但追求的无非也是得道升仙罢了。
风水古今谈:郭璞是不是风水的祖师爷?
1. 易学祖师郭璞,对于术数学无所不精,尤其是对于风水学之精湛,在当时无人不知。在他没有出名之时,他的母亲去世了,郭璞选中一块很平常的地在那里安葬,这块地离水很近,时常会被大水淹没,当时许多风水师都说这块地不好,并建议他迁走,郭璞笑后谢之,并说你们看吧。说也奇怪,一年过去了,大水不旦没有涨上来,反而退去很远,墓地周围几十里都变成了上等良田,之后,人们都不得不对他刮目相看了,由此名声大振,许多远方之人都慕名而来,请他前去相墓、葬坟。当时的晋明帝是一个粗通风水之人,听说郭璞到处给人相墓,并非常应验,就微报私访,前去观察郭璞所葬之坟。一次,在一山角上,看见一个村夫,正在葬龙角,于是晋明帝就过去对村夫说:“为何你要埋葬龙角呢?按照当时的刑律,埋葬龙角是要满门抄斩的”,墓主回答说:“是郭璞先生告诉我的,他说在这里葬龙角,不出三年,当致天子”,晋明帝一听急说道:“葬此地会出天子”,并追问道:“你在此葬坟,就是为家中出一天子?”,村夫听后笑道:“不是我家会出天子,只不过是能让天子来这里问一问而已”。这正应了郭璞的断语与风水术水平之高精。晋明帝于是下决心一定要找到郭璞这位高人。再后来晋明帝见到郭璞后,增加了风水知识,就取消了这一条葬埋龙角,满门抄斩的刑律。 又一次,有一个官员叫张裕的曾祖父去世,请郭璞前去选地葬坟,郭璞几天奔波,选了两处佳穴,他对张裕说:“你的佳穴有两上问题,第一处葬后能活百岁,位至三司,但子孙不兴旺。第二处寿数要减去一半,官位止于卿校,但是却子孙后代世世显贵。不知你准备选择哪一处呢?”。张裕听后想也没有想,就直接选择了第二处,这说明中国人的传统观念,是希望后代子孙兴旺发达的。郭璞祖师的风水事迹很多,对后世的影响也很大,他的巨著《葬经》至今被风水师们奉为至宝。 真实伟人风水故事之朱家天子刘家相 明 朱元璋,祖籍江苏盱眙,世代为农,家里非常贫困,后因饿荒迁徙至安徽凤阳,因此世人皆以为朱元璋为凤阳人也。朱元璋之祖父,熟水性,经常潜入深潭捕鱼,浮沉自如,技术超人,故世人称他为“下得海”。 某次,下得海从潭底捕鱼出来,正遇刘仙师寻风水龙脉至潭边,见直龙**结在潭底,因不识水性,无法下潭结龙,正坐潭边凝思。突见一人从潭中浮起,立即叫他上岸,并问之姓名。下得海则以绰号告之。刘仙师闻之大喜,即与下得海商量,约定某日各携自己祖先骨骸至此,一起把骨骸葬至深潭龙**。到了那天吉日,两人携骨骸至潭边,刘仙师告之潭底某处为“犀牛下海形”,某时某刻犀牛会开口,届时把骨骸放进去牛口,此时牛口必定合拢。下得海因所携祖骸没有东西包好,临行前见田中有青菜,就用菜叶包好,携之下潭,果见潭底一巨石,东西方向,俨然石牛,张口吐唇,下得海便把刘仙师及自己的一包骸骨放进牛口。由于牛喜欢吃青草蔬菜,这时候突然见到菜叶,随即抢吃,于是下得海的先人骨骸即被石牛吞入肚内,石牛的嘴巴即刻合拢。下得海无法把刘仙师的先人骨骸投入牛口,遂上岸告诉刘仙师,刘仙师知道此情,但无可奈何,就让他将骸分成二包,分别挂于石牛角上。下得海再入潭底,将骸骨分挂牛角上,上岸后告诉刘仙师。刘仙师祝贺道:“左角为臣相,右角为臣相,牛口出和尚。” 下得海听至牛口出和尚一语,当下愤慨不已,刘仙师见此情景,迫不得已即改呼曰:“左角左臣相,右角右臣相,朱家天子刘家相,改朝换国不换相。”下得海听到“朱家天子”才息怒,作揖谢恩而回。 此后江苏遭饥荒,朱元璋父母与村人流浪于安徽凤阳,不久双双病逝。朱元璋从此孤苦伶仃,悲惨得很,不得已,削发出家,入寺拜师,念经礼佛,过着和尚生活。后来觉得做和尚太消极,没有出息,便又下山,去濠州当兵,连年饥荒及元朝政府腐败之极,天下大乱,郭子兴、陈友谅、张士诚等人均先后起义各霸一方,割据称雄,互相残杀;元政府无法平息寇乱,危如累卵,亡在旦夕。朱元璋趁机与刘伯温、徐达、常遇春等英雄计划攻打天下。后推翻元朝,统一天下,被拥立为帝,而刘伯温被封为相,正应了“朱家天下刘家相”的谶语。